12 牟宗三:《心体与性体》上,《牟宗三先生全集》(5),第45页。
六、时命与德行的分判:德行生命的肯定与彰显在竹书《穷达以时》篇中,孔子主要思考了人的现实生命与其理想生命的关系问题,或者说,主要思考了人的现实际遇与其德行生命(道德生命)的关系问题。孔子有三千弟子、七十二贤人,可以想象,在追随孔子艰难游历列国的过程中,部分弟子难免会碰到此一人生命运的问题,他们难免会苦恼和后悔,思想会发生动摇,故孔子以《穷达以时》示教天下,提升儒者的人生境界和人生在世的意义,是有缘故的。
进一步,在孔子看来,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正在于其道德的操守和德行的成就上。 注释:【1】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:《荆门郭店一号楚墓》,《文物》1997年第7期。尊德义,明乎民伦这两句话是对于此篇竹书思想的集中概括。道有四术,四术即四种方法,一曰心术,二曰诗术,三曰书术,四曰礼乐术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载景子曰:内则父子,外则君臣,人之大伦也。
孟子称三大法为三大伦,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所谓五伦说。民国时期,顾颉刚等人认为,尧舜禅让传说出于战国学者的想象。故诗曰:王犹允塞,徐方既来。
孔子曰: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拙稿尝试摆脱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理论范式,转而诉诸更加内在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心性论、精神哲学和境界形而上学理论范式阐释诚。不齐则于物无防也,嗜欲无止也。苟不固聪明圣知,达天德者,其孰能知之?(第32章)上文出现的知的内涵丰富而复杂,因为它不仅包含一般意义上的聪明,而且逸出或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知,还涉及了执中圣诚前知等深邃意味。
比较起来,神明在于虚静,而诚明却在于诚敬虔敬。唯圣人为能飨帝,孝子为能飨亲。
看来,通过道家哲学讨论儒家思想,抑或反之,不失为一种可资参取的方法和途径,因为儒道两家思想交涉关系甚为深广复杂,值得探讨的问题仍然不少,把他们的哲学思想堪称是泾渭分明的孤立阵营,未免以邻为壑、画地为牢矣。有弗问,问之弗知,弗措也。通过祭祀仪式,宗族或其他族群的祖先魂灵可以被召唤进祭祀的场景和语境之中,与参与祭祀活动的人们同在。从死为鬼,圣人不忍忘其亲,事死如事生,故有祭祀之礼。
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,诚(不限于儒家哲学语境)这个语词之内为什么具有真实的(real)意味?实际上,当儒家赋予诚这个语词以真实感(sense of realness)之时,就已经偏离了诚的日常语义,例如诚信、诚实等,因为早期的诚只是一个德目或日常伦理规范。参葛瑞汉:《论道者:中国古代哲学论辩》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3年,第365页。宽、裕、温、柔,足以有容也。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
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。解答道以及道的真理的密钥在于:老庄哲学早已把所谓的本体论、逻辑学和知识论诸问题转化为心性论、精神哲学和境界形而上学了。
这种思想一旦确立,就几乎坚不可摧,那么至诚感神(《尚书·大禹谟》)、惟诚感神(《韩诗外传》卷4)、精诚致鬼(《论衡·死伪》),以至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说法就不足为怪了。也就是说,唯有将诚置身于《中庸》的具体语境之中,唯有《中庸》的重新历史语境化,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《中庸》中的诚。
毋庸置疑,倘若没有真的真实真理这样的语词及其标记的真实观念,任何有意义的哲学思考都是不可想象的。(《荀子·不苟》)[15] 荀子所言最为明确:天地为大矣,不诚则不能化万物。孟子对于知与良知的区分能够启发我们进一步认识道家的无知真知,顾炎武曾指出:孟子言:‘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。儒家思想特别关注内在而幽微的内在精神经验,并把它作为儒家人文精神和实践智慧的内驱力。故散齐七日以定之,致齐三日以齐之。其动以声而无形,人不见其动之形,则谓之自鸣也。
夫焉有所倚?肫肫其仁。今之学者明用孟子之‘良知,暗用庄子之‘真知。
《列子》曰:‘精神离形各归其真,故谓之鬼。(《礼记·乐记》)外则尽物,内则尽志,此祭之心也。
例如《吕氏春秋·应同》曰:类固相召,气同则合,声比则应。君子有终身之丧,忌日之谓也。
有弗思,思之弗得,弗措也。[3] 李丰懋《仙境与游历:神仙世界的想象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2年,第3页。君致齐于外,夫人致齐于内,然后会于大庙。(《礼记·中庸》)故至诚如神。
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齐之玄也,以阴幽思也。
同时,抽象深刻的诚观念又脱胎于礼,即祭祀仪式过程中的特殊精神经验,更是这种精神经验的创造性转化。从语词衍生规律角度看,举凡黏附了明字者,如明堂明器明神等,都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。
天统乎地,故言神可以该示。更重要的是,战国中期以来的儒家把真实感、真实的等新意思、新义项内置于诚,其思想动机是什么?其必然性何在?我以为,用真实的真实感界定和诠释诚,恰是诚由日常语词淬火为哲学概念亦即诚的概念化的重要标尺。
其文王与?《诗》云:明发不寐,有怀二人。第(1)段话(第26章)似乎包含了某种若有若无的本体论意味(ontological sense),如其曰诚者,物之终始,不诚无物,至诚无息。人君苟能至诚动于内,万民必应而感移,尧舜之诚,感于万国,动于天地,故荒外从风,凤麟翔舞,下及微物,咸得其所。同样提示了最高境界的伦理政治行动所独具的实践智慧之特点,即: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不见而章,不动而变,一言以蔽之,无为而已。
问题在于这里解释性的实字含义丰富,可以卷亦可以舒:既可以指眼见为实的实(可感觉的实物)以及更抽象的实体,也可以指更深入的精神知觉层面的、类似切肤之痛的真实感。鼓宫而宫动,鼓角而角动。
(《祭统》)祭可以认为是礼的具体而微。《诗》曰:神之格思,不可度思,矧可射思?夫微之显。
故君子三日齐,必见其所祭者。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